中醫骨傷科手法是什麼?

「中醫骨傷科手法是什麼?」
--
在中醫骨傷科中,「理筋、正骨」為治療手法的核心原則,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做出辯證和診斷,利用適當的骨傷科手法,再搭配上「外敷、內服」的中醫用藥,就能構成一套完整的中醫治療。
--
中醫骨傷科的損傷,可分為「外傷」和「內損」,遭受外力撞擊、跌倒等跌仆閃挫傷稱為「外傷」,由於內在原因,例如「情緒問題、飲食不節和生活作息不良等」所導致的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稱為「內損」。
--
而中醫的筋究竟是什麼?中醫的筋包含了「肌肉」和「結締組織」,例如筋膜,肌腱,韌帶等,透過「理筋手法」能處理傷筋的問題,例如大家常聽到的「筋出槽」,若骨頭位置不正,即「骨錯縫」,則需加上「正骨手法」,才能使筋和骨都回到正確的位置上。
--
在還沒有影像醫學的時代,千年來中醫對於正骨這件事可說是專家中的專家,如果是關節脫位,利用正骨手法復位以及固定,再加上外敷以及內服藥物,都算是中醫的常規治療。
--
目前台灣還是有中醫師在做關節復位以及骨折的處理喔。
「正骨手法」有非常多種方式,例如「折頂、分骨、拔伸、旋轉、屈伸、回旋、端提...等」重點不離將脫位的關節復位、分離的骨折接回。
--
「理筋手法」也有多種操作方式,包含「按、摩、推、拿、捻、揉、滾、拍法等,或是大家常聽到的刮痧、拔罐,廣義來說,也能歸類在理筋的手法中。清代醫書也把傷科手法分為:摸 接 端 提 推 拿 按 摩,中醫的矯治使用巧勁,只要知道手下組織的狀況,透過手法的調整,將氣血疏通之後,整體狀況便能大幅改善。
--
現代文明病中,「外感」和「內傷」已是常態,由此衍生出的骨傷科的問題也可說是層出不窮,透過對中醫骨傷科治療的認識和學習,除了能夠「自病自醫」之外,也能同時照顧到生活周邊的家人和朋友,透過醫療,獲得更美好更舒適的生活品質。

  • 黃敬軒--中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理事
    台灣針刀醫學會 秘書長
    台灣肌痛醫學會 副秘書長
    中醫大後中系友會 監事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針刀專業委員會理事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浮針專業委員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