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到「功能」:重新理解肌肉失衡】
--
過去我們看待肌肉失衡,多半只關注肌肉本身的結構問題。但現在我們要將視角轉向整體協調性與穩定性的「肌肉功能性的觀點」。我們以旋轉肌群為例。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是做旋轉的,但其實它的核心功能是穩定肩關節,將肱骨頭穩穩地拉住。如果只聚焦在旋轉,就可能忽略了它穩定關節這個更重要的任務。所以要真正了解肌肉的功能,必須包含其生理、生物力學,以及神經肌肉的協調作用,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
而肌肉失能會有神經學觀點與生物力學觀點,生物力學觀點比較直觀,認為重複性的動作或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會導致肌肉的長度、力量、甚至彈性發生改變,最終影響整體動作模式。例如,大腿後肌過於強壯,而臀部肌肉無力,就可能導致大腿後肌反覆拉傷。
--
而神經學觀點認為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僅在肌肉本身,更與我們的大腦有關。有學者特別強調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認為肌肉失衡是神經系統對壓力、受傷或疼痛的一種反射性調整。有些肌肉天生就容易反應過度而變得緊繃,像是脖子後面和胸肌;而另一些肌肉則容易被抑制,例如背部中下段和臀部肌肉。
--
大家應該也有聽過筋膜鏈與肌肉鏈、關節鏈、姿勢鏈、動力鏈等,這代表著身體一個地方出問題,真的會像骨牌一樣影響到其他地方。姿勢鏈:例如,骨盆歪斜就像一個齒輪轉動,可能一路影響到頭頸的位置,腳踝的問題可能透過動力鏈影響到膝蓋,甚至髖關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都有類似的體態問題,像是歸納出來的上交叉症候群和下交叉症候群。
--
上交叉症候群:脖子後方和胸前肌肉緊繃,但深層頸部肌肉和背部中下方的肌肉無力,常見於圓肩、頭前伸。
下交叉症候群:髖部前方和下背部肌肉緊繃,而臀部和腹部肌肉無力,常見於骨盆前傾。
評估時,不能只看靜態姿勢,更重要的是觀察實際活動時的動作品質。
--
要控制身體必須要注重感覺運動系統和本體感覺。肌肉失衡不只是肌肉拉傷或沒力氣這麼簡單。本體感覺是身體感知自身位置和運動的能力,對大腦如何指揮身體活動非常重要。如果本體感覺訊號出問題,大腦接收的資訊就不準確,發出的動作指令自然也可能跑偏,進而影響關節功能。
--
即使只有單邊受傷(例如扭傷腳踝),可能導致兩隻腳的肌肉活化模式都改變。這也支持了有些慢性疼痛問題可能不只是局部發炎,而是與中樞神經系統如何調控這些訊號有很大關係。
--
以前處理疼痛問題,可能都只關注局部,或是單純拉筋練肌力,卻沒抓到問題的核心。原來,整體的動作模式、神經系統扮演的角色,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連動關係才是關鍵!
--
理解「功能」優先於單純的「結構」。
也要認識到中樞神經系統在調節肌肉張力與協調性方面的核心作用。評估問題時,眼光要放遠,不能只盯著痛點,而是要找出背後可能的連鎖反應和失衡模式。這也提醒我們,面對反覆或慢性問題時,或許真的需要一種更全面的評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