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型頭痛案例

【結構型頭痛案例】
--
很久不見的案例因為持續兩三天的頭痛來,他表示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就是覺得額頭不時的緊繃脹痛。觀察他的外觀,出差去中國一段時間,身形變大了不少,確認他平時血壓都還在正常範圍,並且近期有做過體檢沒有太過異常的數字,便逐步進行體態的評估。
--
一走進門除了發橫的身體,最明顯的是外開的寬幅步伐(大腿內側脂肪過多導致)、幾無轉動的軀幹、明顯的聳肩、過多的肩胛骨前移與頸前傾,看起來就是整個肩頸縮住的狀態(上交叉症候群)。檢測後有輕幅度的功能性側彎加上駝背,其他狀況還好。
--
從肌肉骨骼系統來看,上背部的體態是有可能因為頸部周圍肌肉僵硬緊繃而導致產生常見的肌肉型偏頭痛,但案例主訴症狀在前額,並且會有不時的脹痛,休息了幾天並沒有好轉才會求助,所以進一步可能要考量是否為結構型問題(或叫神經壓力型態或血管型,和頸椎排列有關,通常症狀在前額,有時伴隨脈動感),觀察頸椎排列,明顯的在4-5節有過多的關節擠壓和過伸,0-1節活動度不足,確定頸椎結構嫌疑較大。
--
雖然問題在椎體排列,但關節活動經由軟組織作用而成,所以要改變排列就要先由周邊組織做起。
1.兩肩:聳肩與肩胛前移告訴我們案例的前後上下張力失衡,同時兩側肩膀前移會把頸椎帶往前傾的方向,檢查發現提肩胛肌與胸小肌緊縮。
2.軀幹:上背型駝背要考量胸廓前方是否有組織緊縮,很明顯的他有;胸廓緊縮會降低胸椎的旋轉,通常會有腰椎代償,但案例是幾乎沒有旋轉,所以檢查腰腹部發現筋膜組織已厚結成一團,觸摸起來緊繃不易推動。
緊縮的胸與腹部會透過筋膜線形成一道向下拉的力量,促使頸部前傾,看起來這是加強症狀持續的因素。(其他發現與本次症狀無關,故未列出)
--
在使用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減輕全身軟組織過多的張力,並針對上述部位加強調整後,案例表示症狀減緩非常多,幾乎沒有感到不適。
--
雖然症狀緩解,案例還需要加強肩胛後收的能力、降低提肩胛肌的代償與進行胸椎活動度訓練。在平時更要注意生活動作習慣,減少聳肩與前傾動作的產生,如此才能避免症狀再度發生。
--
補充說明:
1.神經張力型的表徵是有僵直的頸椎活動,通常在C0-C1有明顯限制。症狀形成與CSF流動有關。
2.血管型的頸椎活動通常較鬆弛,特別是C3-C5有過多活動。症狀的形成與椎動脈張力有關,頸因性眩暈常和這個結構不穩定有相關。
3.1&2混合也很常見。

  • 盧榮輝 資深物理治療師

    台大物理治療系畢業.
    徒手治療與教學經歷長達20年。
    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健檢中心臨床評估與治療工作高階主管,特別是一對一徒手操作治療,政商名人長期指定徒手治療治療師。

    粉絲專頁: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