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工具,讓軟組織鬆動更有效率

最近迷上一部成名很多年但最近才有時間看的日本動畫「排球少年」,動畫中描繪的殺球動作,在扣殺之前,身體都會做出令人驚嘆的弓身動作,而能夠支撐身體骨架以及動作的其中關鍵,就是今天我們想來聊聊近幾年很流行的主角:「筋膜」。
--
最常聽到的就是患者或是有些教練告訴我,他們會使用筋膜刀或是筋膜槍將筋膜拉長來改善動作品質。但,這樣做筋膜真的就被拉長了嗎?「處理筋膜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筋膜延長」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迷思,從生理學角度上,筋膜要有實際的長度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不可能在一次或幾次的筋膜刀介入後就有變化。但處理筋膜之後能讓動作品質提昇,是改變了什麼呢?
--
主要是改變了兩個部分:
第一是神經機轉:改變了周邊神經的感覺輸入。
第二是物理機制,增加了筋膜與肌肉之間的空間。
--
首先是神經機制,筋膜對於動作控制最大的影響是感覺的輸入,因為筋膜作為支撐身體的張力整合體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感覺輸入來源。一般在動作中不會感受到筋膜的張力,是因為必須以全身為一個張力整合體的架構下去思考,張力較高或是較緊繃的位置,其動作的張力會被代償到其他位置,所以可以利用外在的感覺輸入,譬如巫毒帶(Flossband)或是軟拔罐(Cupping)的方式,在動作中提供較緊繃的筋膜一個外在的正確張力感受,利用筋膜上的機械感覺受器,譬如巴齊尼氏小體(Pacinian Corpucles,主責深壓覺、震動覺的受器)或是魯菲尼氏小體(Ruffini nerve end,對於持續壓力會進行緩慢調節的神經受器)等,來改變張力結構體的張力。
--
再者,物理機制方面,由於錯誤的動作模式容易造成某些肌群受傷,而這些受傷肌群的發炎反應會造成筋膜與肌肉之間(淺層筋膜)或是肌肉與肌肉之間(深層筋膜)的沾粘。而這樣的沾粘會減少動作之中該有的滑動,也會將低筋膜之中血液與循環的程度,變成更容易受傷的部位而惡性循環。而使用適當的徒手工具,譬如筋膜刀、軟拔罐等工具,將筋膜下方空間打開,便可以讓循環改善以及讓動作中筋膜之間的滑動更順暢!

要改善動作品質或是優化動作,就必須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對於筋膜的處理只是軟組織鬆動的其中一個小區塊,還需要結合更多的徒手軟組織鬆動技術達到更全面的身體調整。而不論是筋膜的處理或是肌肉肌腱以及關節的鬆動,都可以使用適當的工具協助,達到更高的效率。

  • 盧榮輝 資深物理治療師

    台大物理治療系畢業.
    徒手治療與教學經歷長達20年。
    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健檢中心臨床評估與治療工作高階主管,特別是一對一徒手操作治療,政商名人長期指定徒手治療治療師。

    粉絲專頁: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