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的簡易生物力學

拇「趾」外翻的簡易生物力學
--
中文字部首差一個就差很多,常常有人把拇「趾」當成拇指。手部的指頭主要做出抓握的動作,而下肢的趾頭主要做出推撐的動作。
--
腳趾對於人體移動的推進功能很重要,除了使用小腿後側肌肉把腳跟抬起讓腳趾做出類似墊腳前進的動作,如果從跟骨到腳趾轉動角度太大或活動不足,很有可能導致腳趾負重有問題,支撐也會發生障礙,這些問題也與前足的構造與足弓支撐性有關。
--
從上往下看,在中足的地方,從大拇趾側從內往外數三根骨頭分別為內中外楔狀骨加上骰狀骨=附蹠關節。
--
第一附蹠關節是由內側的楔狀骨+第一蹠骨的基部產生的獨立關節,也因為是獨立關節,活動的角度會比較大,運動軸會受到舟狀骨的影響,由於舟狀骨又與距骨相連因此距骨的轉動會影響軸心,而楔狀骨會影響到轉動與支撐性。
--
而其它二~五則是微動關節,支撐性會比較多,雖然其它附蹠關節也會移動但都比較像被夾住般,移動時會穩定的傾斜與轉動。
--
第一附蹠關節也因為受到足踝相對最重要的骨頭距骨與支撐性的骨頭們「楔狀骨」前後連接與影響,因此足弓的也會被這些構造所控制,在我們腳做背屈的時候,因為前方的肌肉把足弓拉起,因此第一附蹠關節會轉動,如果以右腳來看會從中足的腳掌內側轉動往上做出內翻,而蹠屈腳背往下時,會做出外翻的動作。
--
第一附蹠關節上方足踝,脛前肌會連接到我們的內側足底,讓足底做內翻的動作而腓骨肌會連接到外側足底的橫弓讓足底做出外翻的動作。也因此上方的關節轉動會影響到下方轉動。
--
我們的跟骨與距骨相連會形成一個轉動的軸,經由讓舟狀骨轉動後影響到第一附蹠關節,進而影響到大拇趾,正常的外翻角度大概在15度左右,超過20度就可能是拇趾外翻,足踝的內外翻會影響到控制腳趾關節的內外翻,而產生問題。
--
關節排列與活動出現問題的原因非常多,肌肉的使用能夠讓我們的關節產生非常多動作,因此學習控制肌肉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腳的各種角度正常化,而不會因為失控的各種關節轉動而產生問題。

  • 陳冠文 物理治療師

    學歷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物理治療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士
    波拉斯運動訓練中心(BSTI)受訓
    美國運動醫學中心(ASMI)運動傷害研習

    經歷
    學善健康顧問有限公司 營運長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 總治療師
    尤看運動醫學中心 技術總監
    南京重啟心動力運動康復中心 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