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夾擊症候群(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簡稱FAI)
是一種常見的髖關節問題,特別多發於年輕且高強度運動人群,如網球、足球、田徑跨欄、舉重等項目。這種症狀通常由於先天或後天的髖關節結構異常引起,導致髖關節運動時,股骨頭(femoral head)與髖臼(acetabulum)之間出現不正常的接觸和摩擦,從而引發唇盂與軟骨等結構的損傷。
--
髖夾擊症候群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凸輪型(Cam type):
股骨頭和股骨頸的交界處形狀異常,導致運動時股骨頭與髖臼邊緣摩擦。
鉗夾型(Pincer type):
髖臼過度包覆股骨頭,使股骨頭在活動時被髖臼邊緣擠壓。
混合型(Mix type):
同時存在凸輪型和鉗夾型的特徵。
--
髖夾擊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關節結構異常,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出現夾擊的不適症狀。當關節盂唇或軟骨受損時,不適症狀會更加明顯。常見的髖夾擊症候群臨床症狀包括:
腹股溝或臀部疼痛(C-sign)。
髖屈曲、內旋與內收角度受限。
久坐後疼痛加劇,如長時間坐車、坐飛機。
長時間步行、跑步、舞蹈或體操等高強度運動後發作疼痛。
強度大的訓練後疼痛,如負重深蹲、硬舉等動作。
--
造成髖夾擊症候群與症狀的生物力學因子包括:
【姿勢】
腰椎前凸及骨盆前傾姿勢是造成髖夾擊的重要因子,特別是凸輪型夾擊。Dorr等人發現,每增加1°骨盆前傾,會使髖臼前傾角減少0.7°至0.8°,從而增加夾擊風險。
--
【骨盆股骨節律(Pelvic-Femoral Rhythm,PFR)】
股骨與骨盆的關係如同肱骨與肩胛骨,有相對應的動作比例。當髖屈曲時,伴隨骨盆後傾,骨盆後傾在整個髖關節屈曲過程中約佔20%至25%。在站立時,髖屈曲1°伴隨骨盆後傾0.18°,但在FAI患者中,骨盆股骨節律會發生改變。許多文獻探討了FAI的骨盆股骨節律,發現健康人與FAI患者在日常平路步行時差異不大,但在爬樓梯與深蹲時,FAI患者會出現深蹲深度不足、骨盆後傾不足,甚至在蹲到底時過度骨盆前傾。有趣的是,FAI患者在接受骨科手術後,深蹲深度有所改善,但動作模式仍表現出骨盆前傾。
--
【軟組織相關因子】
FAI患者的髖關節前上方關節囊會明顯增厚(尤其是在股骨頭頸交界處),而正常人的髖關節囊最厚處則為後上方。此外,FAI患者的髂股韌帶也會明顯增厚,這可能導致髖關節後側的微不穩定,並影響活動角度,甚至與疼痛有關。
--
【肌力與動作控制因子】
肌力與動作控制是FAI治療的重要一環。研究顯示,FAI患者相較於健康人,在髖伸肌、髖屈肌與內收肌肌力方面,分別減少34%、25%與33%。此外,FAI患者在閉孔內肌與股方肌的肌電訊號出現時序異常與變異性。腰大肌、臀部肌肉無力以及內收肌群的緊繃,會使股骨頭無法在髖臼中居中,造成異常撞擊。腰椎核心肌群控制不良,也是FAI患者常見的問題。
--
髖夾擊症候群的出現通常伴隨結構異常,雖然通過訓練或保守治療改變結構異常是困難的,但可以通過適度的軟組織拉伸、相關的肌力強化(如腰大肌與臀部深層肌群),並加強骨盆的動作控制訓練,改善過度的骨盆前傾並增加骨盆後傾的能力與腰椎的穩定性,使FAI患者能無礙地享受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