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徒手處理不麻煩

【下背痛徒手處理不麻煩】
--
下背痛,俗稱腰痛,指的是腰椎到臀部上方這個範圍產生的疼痛。每個人一生中至少都有一次感受到下背痛,可以說是常見的問題,甚至反覆發生讓人困擾。若對下背痛沒有基本了解在處理時將會感到非常棘手。
--
它可以分為結構型的下背痛與動作型的下背痛。結構型的下背痛通常指骨骼、肌肉、韌帶或關節軟骨因為過度的壓力或張力對組織產生了傷害而導致的疼痛;而動作型的下背痛則是指因為肌張力失衡或是動作協調性不佳使得動作中傷害到了週邊組織。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疼痛發生的時機點,結構型下背痛不一定要伴隨動作產生,而動作型必然在動作中發生,而且和核心肌力有關。若以臨床案例來分,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就是結構型的,而動作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臀肌失憶症。
--
然而這兩種類型不一定是各自發生的,也有可能疼痛是這兩種狀況的混合,至於先後順序往往是結構問題先發生,再因為代償機制產生動作問題。
--
所以要處理下背痛,首先要先會區分結構問題的種類,對於後續處理工作就會比較好下手。除了一些專業的動作評估,以下提供一些臨床經驗的資訊:
--
1.骨骼問題:例如骨裂、骨折,通常在承重狀態下最明顯,產生的動作限制範圍最大,臨床上需要佐以相關檢查較為準確,若碰到一個只要一承重就有顯著疼痛的案例都要懷疑,這個類型通常需要醫療端協助。
--
2.肌肉問題:常以緊繃的型態發生,會有動作活動度的限制,相關肌肉在主動動作時產生疼痛,在做被動動作通常會減緩,這類問題常在慢性疼痛的案例上產生動作代價,導致進一步有動作型疼痛(發生在其他部位)產生。
--
3.韌帶問題:常產生在比較受到拉力的部位,以下背來說就是曲線較突出的位置,疼痛多半發生在動作最後面的角度,甚至有超乎正常範圍的情況,這種類型多半伴隨關節的不穩定,也偶見因肌肉無力產生拉傷。
--
4.關節面軟骨問題:常是經常承重的一端,動作時對關節面產生過多的摩擦壓力,使得關節面發炎,這常是肌肉緊繃問題的慢性變化,和骨頭問題一樣,在承重時有明顯症狀,但變換承重位置會緩解。有一個特別的時機點是,常在躺下時約有20分鐘的時間會明顯察覺到不適,這是承重的關節在減壓後因為週邊循環增加,使得因承重過久而遲鈍的感覺神經回復知覺而變得敏感。
--
5.椎間盤問題:因為過度傾向一方的壓力,導致相對側的椎間盤凸出,通常伴隨症狀端對側的肌肉緊繃,產生的疼痛常來自於受刺激的神經,也會衍生其他神經症狀,亦即俗稱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承重狀態下會有較明顯感受,輕微情節的案例在趴下後多半症狀會很快緩解。
--
在功能性側彎的案例上(臨床上有六到七成的人都有),2、4與3、5兩組各自相關聯,2、3或4、5常同時形成。
--
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可以改善軟組織張力的平衡,減少結構問題的影響,在臨床上常是用來處理結構問題優先選擇。

  • 盧榮輝 資深物理治療師

    台大物理治療系畢業.
    徒手治療與教學經歷長達20年。
    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健檢中心臨床評估與治療工作高階主管,特別是一對一徒手操作治療,政商名人長期指定徒手治療治療師。

    粉絲專頁: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